9月18日上午,“中国写意精神——首届中国水墨大展座谈会”于开幕式结束后召开。权威专家、艺术家代表、艺术爱好者、各级媒体百余人坐满了整个研讨会现场。9位专家代表进行了现场发言,共同面对问题,探讨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大计。座谈会由《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
.jpg)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主持研讨会
尚辉认为本次座谈会对中国写意画发展提出了忧患意识,中国画缺少写意精神成为一个现象和问题,而忧患意识是推动中国写意画健康发展的现实之需与未来之需。
宋雨桂
中国画需要补钙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协主席
.jpg)
美术界光怪陆离的现象存在,很多画被冠以“以貌取神,迁想妙得,伟大的艺术家”这些评语,但看作品,实在难以契合。八仙过海,各自发挥艺术特点是好事情,但信仰和道德危机是最可怕的,艺术修为最重要。五养:学养、素养、涵养、修养、教养是艺术家的重要品质。没有文化,中国画无所依托。
现在全国美展或美术大展中评委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参赛作品的取向,如果评委研究石涛的多,参赛作品就都画石涛,山水和花鸟也变成了一种符号,山和树都是某种固定画法,这是必须直面的现象,中国画向何处去是紧迫问题。中国画需要补钙,这个钙就是意,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我们举办写意中国——首届中国水墨大展,初衷缘于此。
王 镛
独抒性灵,表现个性的诗性文化缺失
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
.jpg)
中国画衰微,这是一个长久课题。传统写意理解不深刻,写实的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忽略传统写意精神的培养;书法训练、诗文修养在中国美术教学中的薄弱,都是问题的原因。写意精神应大力弘扬,真正理解写意精神最重要。哲学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要追溯到先秦的老庄哲学,学习理解哲学思想。
另一方面,在绘画技法上没有很好把握。以书入画、线条骨力不够,缺乏骨架支撑。现在提倡以书入画,骨法用笔,对写意有帮助,但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以诗入画。诗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最深层的意蕴,传统文化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性的流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平淡的散文,很少有浓郁的诗意,同样在艺术上,也很少有中国画写意精神强调的独抒性灵,表现个性的深刻心理体验的写意画作品。这次展览有些作品笔墨恣肆,像是写意画法,但缺少文化,缺少诗的味道,缺少诗文内蕴。诗性的写意是个性化的被根植的情感,不受外界干扰的情感。还应该表现虚,强化个性,简化形式。尚意尚简,不是简单,是一种丰富的单纯。结构繁琐不耐看,内在结构简约,诗性的虚实处理,笔墨色彩单纯,但丰富有变化,这都是写意画的要素。新鲜的样式,取西画色彩方法等并不影响中国写意的表达。写意不是停留在表面画法,是精神内涵的外化。
喻国伟
好作品要有哲学的启迪与领悟
辽宁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文化艺术是民族的灵魂,写意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传扬下去。在历史中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未来也一样。
中国写意的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是哲学精神。我们在绘画上应该更多更高地去追求这种哲学精神。一件优秀的作品,应该给观看者一种哲学的领悟。好的作品不仅艺术家看得明白,普通人照样读得懂,会从作品中得到启迪、鼓舞,甚至影响到思想与世界观的建立与改变。艺术的精神力量无穷
蒋 跃
中国写意精神是艺术观念的整体系统
《美术报》主编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工具、方法、技能的施展,更是一种艺术观念的整体系统,用心感悟自然,表达自然,南齐谢赫《六法论》是这种观念的准确表达。
此次展览有些作品墨韵尚好,骨法用笔不够。
近年来,画坛中呈现了“僵化”的现象,画家过于着重精细化,而缺乏精神和意境的体现。加强个人的修炼,去体会精神,用绘画表现精神和意境是很重要的。潘天寿先生说过“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实现。”写意在于意趣、意境、意韵,从技法转到道法层面应成为今天的自觉。跨文化的探索,具有研究意义。
赵宝平
文化属性、民族属性与自由独立之创作的辩证统一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
.jpg)
中国写意画精神缺失,反映出中国画坛的一些问题,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创作仍缺少文化关照。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中西绘画的比较,文化属性、民族属性与自由独立之创作如何辩证统一,这都值得研究探索。
体现中国写意精神,有两点需要关注,首先是对传统与精神的自我判断和把握。最终归结到创作。个体与民族的关系如何处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灵魂如何表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写意画,没有精气神,其实就是无法用笔墨去表达思想,缺乏创造力。没有创作精神,就无法言及写意精神。所以,我们应从重视文化传承去破解写意缺失。
郑 工
笔墨面临新媒介的挑战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jpg)
本次画展,针对性强,主题很突出,是针对中国写意画的现状而来。中国写意画打破了写实画风的种种限制,丰富了用笔的各种可能性。谈及中国写意画问题,我认为可以借鉴一下工笔的发展,工笔画之所以快速崛起,跟画家个性化的崛起推动有很大关系。所以,通过画家个性化崛起,展现出来的写意精神和大美意蕴,推动中国写意画未来的发展。
今天的展览仍是笔墨造型这一路,用笔用墨要不断散发打开。面临笔墨与水墨的关系问题。主题性展览,新传统笔墨试验中,如何走出来,新媒介的介入与挑战,观念、材料、技法不断突破与跨越中,要不要寻找界与线的问题,都值得研究。
高天民
艺术家创作时要看清现实,提炼生活,有意可写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jpg)
中国写意是文化的体现,目前中国写意画的问题非常复杂,跟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变革有一定关系,当时在各种画风观念的争锋中,写实画风的观念占据主流观念。
写实画虽然得到了普及,但也带来了问题。我们看到一些作品,画得非常好,但无法感染人。写意不仅仅是用笔方法,更是情感的表达。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要看清现实,看清生活,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通过自然物象来表达怎么想怎么看,有意可写最关键。写意是中国文化本质的体现,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对世界的整体把握。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向外推广中华文化方法论,一是艺术家建立整体世界观和方法论,与物和谐共融,是艺术的人文价值所在。
马 琳
保留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艺术
辽宁省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写意,言不尽意,意象尽意,这就是中国写意画。在全球化的时代下,保持一个国家的艺术传统非常重要。在借鉴西方艺术技巧融合到我们的文化发展中时,更应该很好地去发展中国写意画,保留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艺术。
李 林
写意要有“意”而为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主任
我们所面对的环境与古人面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今天的写意,意从何来?时代力作从何而来?要有意而为,由心而生。我们对传统如何梳理最重要,写意不是单纯的仿古,要与时俱进,得心应手地创作,对时代的体验、体悟、感受更具感染力、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