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杜塞尔多夫聊天》—辽宁省美协第7届“走进经典”赴德九人展记
作者:无 出处:无
加入时间:2015-05-09 13:46:52 点击数:1316次
《与杜塞尔多夫聊天》——辽宁省美协第7届
“走进经典”赴德九人展记
文/崔晓柏
.jpg)
艺术家在杜塞尔多夫十方艺术中
.jpg)
展览座谈会现场
4月10日,辽宁省美协组织的第7届“走进经典”赴德九人展一行,抵达了德国的杜塞尔多夫。此行的主要目的除了参观在科隆举办的“第49届世界艺术博览会”,还要在杜塞尔多夫举办一个小型画展。为使这次交流显得宽泛轻松,经过权衡,把该画展的名称定为《与杜塞尔多夫聊天》,以体现此次交流的基调。
在德国最初几天,“走进经典”的画家们按惯例,主要是参观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也许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过山车般的特殊命运,使我们面对这些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馆藏,总会在不自觉间去关注那场战争留下的划痕。二战期间,纳粹对欧洲各国所造成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同时,战争对德国文化实体的破坏也是空前的。阅读德国各博物馆美术馆展出的馆藏,很明显的能感受到战争对文化所造成的断裂。战前与战后的藏品,无论是从数量还是精神气质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感慨战争所造成破坏的同时,波恩大学的历代学界巨擘以及德国对二战的反思,也使我们感动,并有理由相信,有着理性传统的德国,有能力重塑自己的文明。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范式能够离开本民族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而独存。为了使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宽大的视野,把艺术置入文化的大背景中,对当代艺术有更准确的把握,在余下的日程里,重点选择了波恩大学、德意志之角、鲁尔工业区这类带有明确文化印记和思想成就的地标。
当地时间14日,“走进经典”的画家们走进鲁尔工业区。看到鲁尔工业区把历史遗存和当代艺术品及设计有机结合的混搭风貌,我们都不免想起沈阳的铁西区。确实,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与沈阳的铁西区,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一个被称为德国甚至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一个被称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样没落了,在痛苦的转型期再重新的站立起来的过程中,同样保留了部分设施,建立了博物馆。不同的是,德国很快的将其转变为创意基地,创造出更多以品质著称于世支撑国民经济的创意产品,仍被称为德国经济的发动机。而我们的铁西区,虽精神不倒,但还没能来得及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园区,矗立在楼顶上“东方鲁尔”那几个大字,更多的体现出对逝去辉煌的一种怀念。其实,我们的铁西区大可不必非得搭鲁尔的顺风车,铁西为新中国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足可与鲁尔工业区比肩。
当地时间16日,《辽宁省美协第7届“走进经典”赴德九人展》,在杜塞尔多夫十方艺术画廊开幕。在画展期间,“走进经典”的画家们与十方艺术画廊的艺术家,就东西方文化差异给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国内艺术创作现状,西方当代艺术发展脉络以及世界范围当代艺术面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探讨进行的轻松热烈,画家们普遍感觉收获颇多不虚此行。
当地时间18日晚,杜塞尔多夫开启了“博物馆之夜”。这一夜,杜塞尔多夫40多个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接纳57万市民和全世界各地游客。虽然在日程安排上早已知道杜塞尔多夫将举办“博物馆之夜”,但该活动还是令我们感到震撼。一个善于自省理性的民族或国家,他的每一个市民心中,一定会有一盏文化的灯火,来映照他们的过往和未来。
在离开德国的最后一天,“走进经典”的画家们参观了鸿堡岛艺术区。一直习惯于到场馆看展品的我们,面对阔大的一片几近原始的自然景观和一系列自助性免费服务,都不免自我检讨一番后,相互会心一笑。艺术,不仅仅是架上绘画,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体感受和艺术语言,不仅仅是充满创意的各种观念和形式,更不局限于泛艺术化的个性张扬,也与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我们当下的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广泛联系。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艺术的世界也会在众多艺术家的拓展下,疆界无垠。也许,我们永远也抵达不了艺术的边缘与尽头。
行走在欧洲腹地和莱茵河畔,我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比较,在感受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成熟的同时,让人感受最深的,是无处不在的简洁、朴素、考究和硬朗的文化品质。无论是科隆的世界艺术博览会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杜塞尔多夫博物馆之夜深切的文化关怀,还是鲁尔工业区的成功转型及展陈,鸿堡岛艺术区开放的艺术理念,皆令人感慨。在取得了一系列经济成就后,我们是否也应该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和自我梳理?最少,也要打开一扇窗子,使我们具有一种世界性的视野,从而,使我们的艺术有效的承担起历史使命,并在这种比较和梳理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创造属于我们自己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
《白荷鸳鸯》(国画)王易霓
.jpg)
《晚霞》(油画)吴云华
.jpg)
《红海滩》(油画)赵世杰
.jpg)
《龙城纪事3》(油画)崔晓柏
.jpg)
《达摩》(速写)吕洪臣
.jpg)
《红海滩之二》(油画)高阳
.jpg)
《天光》(油画)李松明
.jpg)
《故宫春雪》(油画)牛毅
.jpg)
《生命之源系列2》(油画)徐坚良